(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首页新闻宣传中心记者 宋学泽/文、摄)6月15日下午3时,总第302期喻园管理论坛在管理大楼121教室举行。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系终身副教授杨柳举行了题为“Initial Conditions and Firm Growth: Evidence from Birth-Matched IPO and Private Firms”的讲座。她从上市公司与私人公司出发,介绍了公司的未来发展情况与公司成立时初始规模之间的关系。财务金融系龚朴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杨柳首先对现有研究做了简要介绍:相较于私人公司,上市公司在成立时规模更大,成长速度也更快。那么,上市如何影响公司的发展便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然而,杨柳发现现有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普遍的缺陷——由于上市公司平均规模更大,通过比较相同规模下的私人公司与上市公司的方法,实际上是将发展良好的私人公司与发展较差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对比。这样的做法如同“田忌赛马”,使原本可能有优势的一方的水平无法被正确度量。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系终身副教授杨柳
杨柳在这一问题上得到了突破。通过研究,她发现一个公司在长期发展后的规模水平很大程度上与其初始水平相一致。利用回归手段度量初始水平下公司上市的可能性,并研究初始水平和上市与否这两点与公司未来发展水平和处理需求冲击能力之间的关系,杨柳成功规避了原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讲座现场
在度量公司上市可能性时,她发现公司初始规模水平越大、发展速度越快、雇员薪资水平越高,公司的上市可能性越大;通过对上市可能性不同的公司进行对比,她发现上市可能性越大,公司未来发展规模也越大;对上市可能性大的公司进一步研究,她发现最终选择上市的公司的规模水平更大。此外,杨柳还利用积极的需求冲击,来衡量公司面对机遇时的反应能力。
最终,她得出结论:初始水平越好的公司,未来的发展状态越好,并且也能更好地面对需求冲击带来的影响;相较于私人公司,上市公司在面对需求冲击时表现更佳,同时发展更加迅速。这表明,私人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上市时的“选择作用”决定的,但同时,公司上市后的优待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这一结论反驳了通过原有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对机遇作出反应的能力较差的原有结果,是研究方法中的错误匹配导致的。